|
光明日报 | 陈履生:挥洒新笔墨 讴歌新时代——“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举办2019-10-10 16:32
【艺境观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如期举行,这是全国美展制度建立70年来的总结与回顾,也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之后5年来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向新中国70华诞的献礼。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举办,这是全国美术家积极参与,美术爱好者非常关注的展区。 大国工匠(中国画) 陈三石 回首1949年以来的中国画发展,经历了从改造到发展、从传承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老一辈的中国画画家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非凡的智慧,创作了众多留存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品力作,推动了传统中国画在新中国的发展,并积淀了中国画的新传统。中国画在新中国历经70年延续与发展的成果,不仅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面貌和时代风采,还有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内在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中国画教学体系、画院系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所以,中国画的传承在一代接一代传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和面貌。 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中国画) 王顾宇、王艺 我们看到了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在当下发生的变化,也看到了与之关联的社会环境所发生的更大的变化。在时代的变革和大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画不可能局限在过去已有的传统之中,今天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因此,“笔墨当随时代”就有了今天的发展,就有了呈现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入选的604件中国画作品的面貌。无疑,当代中国画整体面貌的构成不止于这些入选的作品,还包括全部参评的1184件作品,甚至还应该包括各地落选参评的众多作品。如此的叠加才是当代中国画的全部,既有塔尖,又有塔基。本届参与创作和应征的中国画画家包括老中青几代人,他们非常努力地挖掘新的题材,并通过新的表现形式力争能够有所突破。 开放的中国—文明·互鉴(中国画) 袁玲玲 本届全国美展自发出通知之后,各地的中国画家都积极响应,并投入到创作之中,有的辗转反侧,有的几易其稿。在收到的众多中国画作品中,经过评委们的细致评审,选出了合乎大家共同愿望的作品。 中国行(中国画) 王聪 中国画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几经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时代发展流向中的中国画,水墨、工笔重彩以及其他多种形式之间的交融所带来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内在结构以及审美的时代特点。这之中既有中国画体系中自身的相互交融,又有与其他画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有新的艺术理念间的碰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画发展的相对恒定性,也表现出了在传统延续方面润物细无声的渐进变化。因此,在新的题材与新的表现之中,本届展览作品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人物画中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种种,既有宏观的事件,又有微观的民生;既有热火朝天,又有闲暇小憩;既有“一带一路”上的精彩,又有脱贫致富的攻坚。而山水画中则出现了像“高铁”“天眼”以及生产建设中的很多新的内容。就此而言,自1954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出现许多表现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作品开始,从“新开发的公路”到水利建设,都是前所未有,表现了许多“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然而,当年简陋的盘山公路只有极少的车辆;今天依然是盘山公路,已经不是过去的荒无人烟,而是有了穿过崇山峻岭的“高铁”。过去人们不知道“天眼”为何物,而今天画家们把不为人知的事物描绘为代表时代发展的美好图画。这些作品告诉公众,在数字化的新时代,美术仍然有着不同于摄影的种种表现,并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展现出自身的特点。 尖峰食刻(中国画) 陈治、武欣 用艺术的方法来表现新的题材和内容,考验了这5年来的许多中国画家。他们要用新的眼光与审美,去表现和讴歌新的时代,这是5年来画家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在本届入选的作品、赴京展出的作品和获奖提名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了这一共同的特点。如获奖提名作品中反映“一带一路”的,就有詹勇的《非洲在路上》、张小磊的《援非医疗队》、孙娟娟的《对话》以及王聪的《中国行》;表现建设成就的有王顾宇、王艺的《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黄涛的《天堑变通途》;而在表现新时代的军人方面,则转向了新时代中的救险救灾和军中的日常,而不仅是过去的作战训练,如王珂的《都是热血儿郎》、李玉旺的《使命》、陈治和武欣的《尖峰食刻》,这些都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当然,也有山水花鸟题材的作品,如李恩成的《芳华》、刘洋初的《花影扶疏自满庭》以及邱佳铭的《八君子图》等。其中工笔的绘画方式仍然占据着主流,但本届所选出的获奖提名作品,其“工”不同于以往是在于新的方法使这种“工”能够表现出特别的意趣和美感。而在表现已有的题材和内容方面,新的构思与构图,新的语言和风格,都显现出了中国画画家5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 援非日记—中国医疗队在非洲(中国画) 王墉 毫无疑问,面对5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与变化,不管是从写生到创作,还是从教学到实践,种种方面都表明了传统中国水墨画在新时代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也表现出一些发展的趋向。这些问题可能会关联到下一个5年的发展。所以,通过展览的方式来总结过去5年的创作成果,以期引领未来5年或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向,这正是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所呈现给大家的一种特别的思考。显然,今天的公众已经不同于过去,他们不仅获得了普遍的审美教育,而且在审美教育的影响下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当代中国绘画,判断传统中国画发展中的问题,这种公众的积极参与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在新时代,国家给予文化发展以高度的重视,并提供了超于以往的便利,社会也在需求中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各类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在公众的参与中,当代中国画更多地和社会结合,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届中国画部分的展出,实际上也是一个多方面的检验。不管如何,在如此数量的作品中,在我们有着广阔地缘文化的今天,如何用传统中国画的语言来表现文化传统的延续发展,如何去表现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的特点,以各美其美来丰富水墨画体系,也是需要思考的。 可以说,每一届全国美展都是最好的研究中国画的阶段性个案。它们的彼此关联,可以串联成1949年以来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所表现出的与此前的关系,这些作品与中国画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画传统的传承与丰富,包括变异,都是值得研究的。相信本届展览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履生(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 (转自: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