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境艺术网
作品搜索

构建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 ——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综述

2019-01-04 14:25

为加强当代美术理论建设及美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挖掘培养美术理论、美术评论人才,2018年9月11日至12日,百余位来自全国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山东济南,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于杰,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分别致词。开幕式由中国美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冯令刚主持。

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开幕式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等文艺界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刘曦林、张晓凌、郑军里、林木、陈履生、王力克、牛克诚、李豫闽、赵农、黄宗贤、黄河清、刘赦、康书增、孔新苗等国内知名美术理论家、美术家围绕论坛主题发表演讲并组织展开研讨。张晓凌、黄宗贤、陈履生、张望主持4场分论坛。

  本届论坛分为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美术创作、美术理论、山东美术四大板块,会聚了来自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的知名美术理论家、美术家60余人,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征稿优秀论文入选作者60余人。论坛议题征求了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邵大箴、薛永年、刘曦林、张晓凌等十几位国内权威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确定了4个板块下的14个分议题。杨晓阳、薛永年、李一、尚辉、徐虹、丁方、孔维克、王珂等专家因故未能出席,但向论坛提交了论文。为期两天的论坛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的议程,四大板块成果累累。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美术理论评论既是美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美术理论评论与美术创作犹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协调共振,美术事业才有可能健康有力地向更高远的未来飞翔。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实际举措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的殷切期望。

  据悉,“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将每年举办一届,将有效引导美术理论界进行基于中国当代自身发展现状的理论问题研究,更好地提升美术评论的质量,真正发挥美术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主要功能。

  不少与会专家表示,美术理论、评论界的专业学者应该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专家智库作用,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一起,团结带领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为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美术高峰作出积极贡献。

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建立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

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关键和基石

  在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单元,专家学者们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美术发展要把握的根本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问题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构建中国当代美术的主体地位等议题展开演讲和讨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许江提出“全球化格局中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建构”的重要课题,并从三个方面阐述深化主体性建构的思路:一、深化跨文化境域中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着力建构视觉文化东方学;二、在新技术文化大潮中坚守人文精神,构建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文化互动共生的新格局;三、在市场与商品经济时代不断深化人文关怀与艺术语言的品质。他呼吁,中国当代艺术家应努力成为具有敏锐感受力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担当者。建立既保持文化个性又避免出现狭窄与武断的总体语境,建立既脚踏实地又广泛沟通的表述与创造的文化机制,是当代文化主体性思考的核心,也是任何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必须担负起的使命。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范迪安发表题为《把握正确价值判断,建构中国话语主体》的主旨演讲,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新的时代境域、文化境域下,中国美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中国美术的现实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艺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在信息时代、图像时代迅速到来的文化情景中,美术形式语言和形象语言探索显得乏力;在越来越频繁的全球文化碰撞与激荡的条件下,中国当代美术话语意识还不够充分。因此,他指出:“今天找准话语的文化坐标,由此来彰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已经十分迫切。从美术理论建设角度上,首先要解决好价值判断的问题,然后努力建构中国话语主体。”

  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单元主持人、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张晓凌在评述时表示,19世纪末以来,中国始终处在东方学的研究体系之下,但这里的东方学是西方关于东方的区域性研究。他认为“我们的批评话语太可怜、太单薄,一直从西方工具箱里借工具,而鲜有产自本土的”。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中国当代美术的话语体系?这是整个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关键和基石,是中国美术开启新征程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发表题为《艺术何为——“一带一路”情境下的中国美术》的演讲,他从历史流变、文化构成、国家政策的解读以及国际已有的成熟经验四个方面,来说明中国美术如何“走出去”。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在艺术上,汲取民间养分,重新创作与演绎,回馈至原生环境;在实践上,走出专业壁垒,走向社会参与、学术跟进,以传承和创新作为最终目的。

  在中国美术的理论与实践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把西方现代美术文化的种种资源利用为变革探索的参照和武器,由此产生了文化的“二元对立”。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美协顾问孔新苗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部分非常渴望变革的激进的艺术家又往往以简单的‘传统—现代’二元对立地划分,将西方的现代看作是中国美术的未来。中国艺术要依靠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本土现代化建设的自主选择,走自己的现代之路,开启一个新的跨文化交流的价值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玮发表题为《重塑自我——浅谈认知框架与美术史研究》的演讲,她对人类的认知框架的搭建、调整、修订、打破以及学术前沿的数据与未来美术史研究等问题展开阐述。她认为:“史学研究不仅仅指向史料,历史在塑造观看者,观看者也在塑造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颖吉发表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美术交流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调适》的演讲,针对协调主题性美术创作与自由创作关系问题展开论述。他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更加具体地解决好艺术创作中历史呈现与现实诠释之间的视域融合关系、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互统一的关系、传统承继与当代创新的协调促进关系,以及个人风格趋向与多样化表达等方面的关系。艺术家需要在个人风格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创新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美术创作: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和重大意义

  在美术创作单元,专家学者们围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大意义、历史经验和新的问题,铸就美术高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对新文艺群体与青年艺术家群体美术创作的关注研究、团结引导等议题展开演讲和讨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冯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冯远在其主旨演讲《谈主题性美术创作》中指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更充沛的时代精神,努力唱响主旋律,这才能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要求。”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阐述了对主题性创作的理解。他认为那种把“主题性”理解为某种观念的说教、迎合某种意识形态,甚至认为与当年“高大全”、“红光亮”、“假大空”的创作属同类的观点误导了不少人。今天,艺术家创作环境大大改善,艺术家想表现什么、怎么表现都没有人横加干预,但一件艺术作品中尽可能蕴含丰富的内容,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去承载思想情感内涵,这是好作品的必备要素。

  同时,关于当下主题性创作存在的问题,他还指出:“当下在大量的主题性创作中,普遍存在缺乏想象力的问题。文艺的原创力、想象力和创新性既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力的标志,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精神和整体活力。从文艺发展史角度看不难发现,在文艺原创力高扬的历史阶段,总是那些艺术精品不断泉涌的时期。文艺创作的原动力诚然是审美主体精神创造力的外化,但审美创造从来都不是凭空孤立产生的,而是审美主客体交流契合的产物,是创作者植根生活、体察社会、进而加以艺术提炼、提升和想象的结果。‘外师造化 ’是基础,‘中得心源’是想象力的激发点,原创力的‘原’虽然是以‘心源’为基础,但不止于‘心源’。‘心源’最终需依靠‘造化’之功,这个‘造化’说的就是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省美术馆馆长张望提出了“新现实主义水墨”的理念,并且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取得的实践成果。他分析了“新现实主义水墨”理念的成因,水墨艺术现状以及“新现实主义水墨”理念的出发点。他认为“新现实主义水墨”有“四新”:新的人文关怀、新的社会形态、新的视觉观察、新的语言表达。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当代艺术”,他称之为“低俗、幼儿性的美国式杂耍”,同时,他极力主张高扬“中和雅正”的中国艺术精神。他认为西方现代的一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吸收,但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当代艺术”的怪力乱神、低俗幼儿化。有些“当代艺术”违背了中国文化精神,不属于美术的范畴。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精神有独立的意识,要努力倡导“中和雅正”的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王平以民办画院“逸真”画院的成立和发展为例,呼吁加强对新文艺群体组织的团结引导,围绕新文艺群体存在的资金短缺、场地欠缺等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关心、服务和帮助。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更实际的扶植政策和相关法律规范,促进民办画院的规范化建构和运作。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针对“一带一路”的热点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生态及其策展实践研究的话题。他认为,千年以来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碰撞融合的过程。因此,既要在其中展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又要凸显中国文化表达的话语权,同时尽可能有效地影响其他国家与地域的审美受众,成为当下“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的首要课题。

  西安中国画院艺术理论研究部主任王欣发表题为《“长安画派”精神引领下的西安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演讲,她认为,20世纪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繁荣的时代,画家们在主题性创作中,自觉探索传统笔墨语言和新时代表现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长安画派”在此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将山水、人物融为一体,将原本不适合主题性创作的传统山水经过全新结合后以“新山水人物图式”运用到主题创作中,反映现实生活,实现服务于社会的艺术功用。

美术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美术理论体系,弘扬中国美术写意精神

  在美术理论单元,专家学者们围绕当代美术理论批评与美术创作关系、如何构建中国美术的现代写意理论体系等议题展开演讲和讨论。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康书增针对现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现状发表了学术批评。他认为,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写意画的发展态势,进步的是造型的写实能力,退步的是笔墨的写意质量。在引入西画改良国画这条道路上,我们收获到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现代写意人物的兴起,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一直独领中国画坛的风骚。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这种素描、速写加笔墨的现代写意人物画又由盛转衰,呈现出造型上越来趋向于照片化的写实和漫画式的简单,笔墨上愈加流于笔力上的孱弱与粗率和墨韵上的板滞与僵化等弊端。

  中国美术体系的构建是个宏大而复杂的课题。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教授林木提出“关于构建中国美术体系”的设想,他认为,在大国重新崛起的今天,在民族自信重新建立的今天,这个课题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但如前所述,由于多年来民族虚无主义盛行,我们对民族美术的研究十分欠缺,对诸如民族美术的本质与体系等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更缺乏相应的基础。在此现状下,侈谈美术体系建构是不合适的。但现在就开始走,尽量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开拓思路,奋力前行,愿望总是能实现的”。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赵农发表题为《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当代美术创作与批判》的演讲,他说:“就以批评家来讲,我们的小圈子比比皆是,我们习惯吹捧,我们的表达缺少学术的严谨性。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评论出现语言的粗暴、逻辑的混乱,无限拔高虚夸,于是大话、废话、官话泛滥,使评论家、批评家处在尴尬之中。”   

  山东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爱尚美术》杂志主编张荣东发表题为《重构与重生之路——“一带一路”所蕴含的美术资源与时代创造可能》的演讲,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对当代美术回归传统有着重要意义。其沿线的地理环境保持了自身的原生状态,这片区域为艺术家提供了重新回归的家园,也是不同民族走向包容、走向重生的有效途径。另外,在创作实践中,也应注重文化的深化与文化的回归。

  来自江苏的新文艺群体美术理论家孔繁明发表了题为《明确理论体系主体定位,弘扬中国美术写意精神》的演讲,提出了构建写意精神的几项原则:以美术创作为依托,回归作品本身,以创作实践为研究主体重视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力戒空谈;既要有个案研究,又要有整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写意性或写意精神,必须结合具体的图像元素进行分析与阐释;对具体作品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到位,而不能把写意精神变成一种可以随意运用的玄虚褒奖之词。

山东美术:儒家文化与山东美术创作的表达

  在山东美术创作研究单元,专家学者们围绕改革开放40年山东美术、新时期山东当代青年美术家艺术生态考察与研究、儒家文化与山东美术创作的表达等议题展开演讲和讨论。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发表题为《从儒学到画学——兼论山东美术创作之表达》的演讲,他跨域地联系了儒学与画学,深入浅出地畅谈了儒家文化与山东美术的表达。他从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开始分析,带我们回溯了始终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山东美术创作历史,为我们从儒学里汲取了珍贵的画学营养。他还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洪钟大吕,就如同没有长城,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之脊梁。当然,世界有世界的洪钟大吕,世界已经进入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而我们美术家的思想可能还未进入这个新时代的深层。”

  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发表题为《面向新时代的美术教育》的演讲,简要回溯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他认为,美术教育是开展美术理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的基础,回望中国美术教育100年,我们一直把西方当成一种标准在学习,现有的评价标准都已经是西方化了。在这样的境遇下,中国美术教育该如何发展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淳以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发展为例,窥豹一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美术的发展。他认为,“中和”的特质始终贯彻在山艺油画60年的成长过程中,即使在近年许多抽象作品中,即使在年轻一代强调观念的实验作品中,仍能深深感到山东画家的张弛有度、温文尔雅和周到兼顾之意蕴。

  山东省内三座名山——泰山、沂蒙山、梁山——具有三个不同的意义指向,却又共同构建着齐鲁文化的符号体系。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沈颖提出以重塑齐鲁文化当代符号体系的学术主张,“重塑”意在当下的文化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在解构中重新成为自己。

“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会旗交接仪式

论坛合影

(来源:《美术》2018年第11期;作者:中国美协理论研究处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