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熔古鑄今——戊戌雅集全國名家小品展 · 馬嘯作品2018-11-22 08:06
王 客 申曉國 朱培尔 吳福寶 李 勇 柳曉康 姜夀田 馬 啸 唐子農 陳 碩 陳十田 陳震生 張 強 張南山 張恒煙 曾 明 楊 頻 趙山亭 鄭成航 開幕時間 2018年11月24日上午10:30 展覽時間 2018年11月24日至11月26日 展覽地點 上海吳昌碩紀念館 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東路15號 主辦單位 尚漢金石書畫院 安碩文教 承辦單位 上海吳昌碩紀念館 鳴 謝 嘉善龍莊講寺 上海財神廟 學術主持 姜壽田 馬 嘯 策 展 唐子農 陳 碩 曾 明 張晶晶 顧 問 徐沛楓 統 籌 陳秋雯 顧劍鋒 書畫群體的雅集,據記載比較早的似乎是宋代的西園雅集。但在平時蘇東坡與黃山谷、米元章之間交流頻繁,間或互示書翰與題跋,風雅一時。黃山谷《跋東坡書寒食詩》有曰:“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既是跋文,更是獨立的傳世書作,與蘇書可謂雁行。之後元明清幾朝,代有書畫家曳杖林泉,雅集爲樂。 書畫家雅集中以書畫互示,多以手卷、冊頁、扇面爲載體,其固然有形式精小雅致,便于攜帶交流的原因,更有“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清人鄭燮聯)的尚樸崇簡的集體審美之風尚。在“小中見大”的審美下,産生了大量的手卷、冊頁、扇面以及互相往來的書札等。每觀那小而能蘊大氣象,咫尺之中可容有千里之勢的小品,常悠然神往。 馬 嘯 1962年生於浙江省湖州市。198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哲學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首屆精英班成員及課題班、創作班、第二屆精英班助導。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教學中心學術主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美協副會長。藝術史研究及藝術批評論文,總數逾二百萬字。論文先後幾十余次入選國際、國內學術討論會,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當下中國書法界最具學術深度與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之一、實踐與理論兼擅的雙棲藝術家。曾先後榮獲首屆中國書法理論“書譜獎”,第四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三等獎、第五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二等獎。 正式出版有: 《于右任書法藝術解析》、《沙孟海書法藝術解析》、《中國書法理論批評史》、《書法門診室2》、《國畫門診室2》、《民間書法》等專著。 研習書法將近四十年,近來才明白,學書之難,難在習慣。沒有良好的習慣,花的時間再多、學問再大,也是白搭。 而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這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習慣,不論好惡,都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惡習,人們在“不經意”之間便能獲得;而良習,則需要刻苦的堅持。 我們常說“書如其人”,其實這“如”字裏面很大的一塊,說的就是習慣。 習慣,關乎着一個人的面目、底蘊,也關乎着一種文化的形態和深度。所以,學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習慣的養成過程。我們的先人,就是從端正每個人的寫字態度和方式、方法開始來端正每個人的處世態度和言行舉止的。所以,在古代,書法不是一科專門的學問,也不是今人所說的“藝術”,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工作態度——中國人“活着”的方式和對待自我和世界的態度。 書法之難,又難在它的簡潔。在世間,大約沒有任何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有像書法那般的簡潔,也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有像書法這般在簡潔的形式中蘊含着如此豐富甚至深不可測的內涵。 明代的王陽明說:“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陽明《傳習錄》) 書法是心學。一個人學書的過程,就是“用心”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對着先賢的名跡,一步步修正自我,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書品提昇的同時不斷提昇人品。 惟有如此,妳才可以說自己真正懂得了書法,並正在書法的正確軌道上行進。 唐·胡曾《汴水》 紙本 2018 李商隱句 紙本 2018 陶淵明《歸去來辭》 紙本 2018 元•釋祖柏詩 紙本 2018 黃庭堅《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 紙本 2018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澄境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澄境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 【展览预告】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