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境艺术网
作品搜索

张弟德:穿行于山水间的情思

2017-12-21 08:33


11709357_201506071034390644.jpg

江山如画48X180CMX4 2007年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北宋身兼画家与理论家的郭熙在其所著《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这样发问,背后大有意味,凸显的是中国人热爱山水、亲近自然的审美品格,而山水画正是这种品格得以体现之载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在面对山水时都表现出了亲和自然、亲近山水的态度,并对这种亲近、亲和的态度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智者动,水流波纹的排沓无滞正符合智者缘理而行的姿态;仁者静,山形的厚重稳固正是仁者心地诚厚的象征。因此,山与水自然在中国人心中不是一个纯然自生的对象,而是一个体现了中国人的品德追求,能与人身心和谐相处的家园。这种视山水为家园的态度和解释,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自然为“理式”的摹本、是不真实的存在,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中,山水画所表现的气派、风格、境界、美感,自然形成了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而独树一帜。



11709357_201506071051320269.jpg

山村好风景  96X180CM 2007年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保持着密切关系。画家以主体之气去体味自然之生气时就会产生浓厚的情意。如果说生活是一片土地,那么情意便是生活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树,笔墨就是茂密森林中的片片绿叶,山水作品便是情意之树结出的果实。所以说没有生活的孕育就不能产生情意,没有情感的迸发,就不可能产生感人的作品。

作为抒情寓意,中国画崇奉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这就是说明通过触景生情使观者的情感迸发出创作的欲望。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需要认真观察生活、认识对象,对大自然赋予其真情实感。然情感和笔墨间是否能产生共鸣,关键还在于画者对景物认知、理解、分析,以至由此而产生的激情和美感。山水画的情感表现和笔墨渲染间产生的诗意在于见景生情,以情取形,以形抒情,是由感情迸发到理性分析,再循环升华的过程。笔墨技艺和对生活充满激情结合的同时,又是作画过程中灵性的展现。山水画中截取之景固然有限,但通过笔墨运用使人在接受感染之时,又能联想到画外无限的景物,所谓的“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理想艺术境界。正如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所说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面里之迥”以小中见大,以有限至无尽。于是,笔墨便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山水间的流连成为崇高的精神象征。



11709357_201506071114060941.jpg

乱石依流水68x138cm 2008年


山水画的笔墨在抒情言志的同时,浓缩了人生的兴观与浩叹,它是一种客体质感对心理刺激的高强度反馈,一方面它是物体结构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心理反馈之迹的表露,心灵籍客体有所感,笔墨籍所感而应物,笔墨必源于心。写景状物,传神抒情,笔墨所表达的是自然界的神,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状态、意志的外化。它绝不是对自然形色之美的再现与描摹,更重要的是一种“道”的表现,处处渗透着深刻的哲学观念。它强化精神,弱化形象,一招一式都赋予了特殊的意味,是画家独特的个性、情感、精神、修养与独特的艺术处理的和谐统一体。它与人性高度统一。清方士薰在《天墉庵随笔》中有一段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有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这段话围绕着笔墨与自然的关系,道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精粹之所在,道出了笔墨与自然关系在传统绘画美学中的极端重要性,精练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天地之外的意象形式,使主、客观相互融和的一种天地之外的东方意象美学。


11709357_201506071137030613.jpg

365米山水长卷《江山一统》节选之庐山飞瀑 1999年  


11709357_201506071139040347.jpg

365米山水长卷江山一统节选之华中第一峰 1999年


就山水画创作而言,不仅需要对自然和生活进行艺术的提炼,情景的升华,而重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清醒的认识。机械地按部就班单纯强调传统技法只能是“画地为牢”。即有“传统”又有“创新”,结合对自然和生活的浓厚情感来形成自己的创作手法和风格,才能产生生动、有感染力的作品。在构图立意中,求意境的高雅,在笔墨运用中,求气象的突破,而这势必需要在继承中国画和传统技法的同时,增加新的外来元素。而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的态度经常是一味的“拿来主义”,全盘消化,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的“偏废”和对现代的“误读”。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正确地借鉴和拓展,使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融之而不代之。


11709357_201506071122550347.jpg

山高水长68x138cm 2009年



自然造化以其无比的丰富性,给人以创造的灵感与启迪,给山水的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蓝本。脱离生活、脱离自然,忘掉了传统真正之所出,山水画只能走向衰竭。山水画是借自然通过笔墨以心造境融,再造出天地之外的一种意象形式。山水画笔墨是融人工与自然、艺术与现实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的意象形式,使人们能够在山水画欣赏中“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松林泉石而思游。”这种山水间的古朴与流行,千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提供存养心灵的场所,这也正是为何中国历代画家独钟情于山水之所在。为此中国山水画具有的永恒性可以说是一定的,而如何让其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只有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下功夫,在不断探索中去感受和挖掘,以发现传统的笔墨与自然中的情感之美。


艺术家名片:


645.webp.jpg

张弟德:字斗,三远堂主。1943年生,四川内江人。

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宝山画院副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黄浦画院画师、香港国际画院常务理事中国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他自幼酷爱绘画,并擅长版画,长期钻研中国山水画技艺而推陈出新,是中国少有的长卷山水画家。

90年代始,张弟德和女儿张越历时十余年,共同创作了山水长卷《江山一统》成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的惊世巨作。山水长卷《江山一统》长365.7米,内容涵盖中国名山大川、佳景胜境。山水长卷由众多当代书画家题跋、钤章,画面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是一幅展现中国大好河山、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力作。该长卷曾在上海展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巡展新闻发布会,接受央视《鉴宝》、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采访。上海书画出版社为其出版《江山一统》通景画集。该画集已赠中央领导及有关部委,并被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及华侨华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