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2017-10-18 07:46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2017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于10月17日下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隆重开幕。国家画院领导杨晓阳、张江舟、赵卫、张兵、纪连彬、老艺术家代表李延声、王迎春、姜宝林(待核实)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致辞 展览展出了100余位研究员近年来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采风写生中的速写、水彩、水墨作品数百件,此外还有工程创作草图、初稿、手稿,以及在采风中拍摄的影像资料等,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等多种艺术类型。 杨晓阳院长在讲话中说,此次“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是国家画院自2014年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四年以来,国家画院利用有限的资源,克服了不少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了国家画院的艺术家、理论家分陆路、草原、海上、南方丝绸之路四条线路进行了国内外“一带一路”沿线考察和采风写生。直至今日,参加该项目的艺术家足迹遍及全国各省份及数十个沿途国家,探访和学习了丝绸之路古代美术传统和丝绸之路沿线物质文明考古发现,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素材,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选题创作提供了学术参考。 时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国家画院展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既是国家画院响应“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学术成果呈现,亦是对十九大的献礼。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6日。 开幕式现场 序言 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自2014年启动以来,我院调动全院研究员及自身的优势资源,广泛团结和凝聚国内优秀美术创作研究力量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艺术家积极参与,通过采风写生、举办草图交流汇看、学术研讨、美术展览等,调动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带一路”美术创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研讨会现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引用古人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样,“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开阔的国际视野,多元的学术交流,多民族的文化碰撞,多年的深入生活,经年累月的艺术积累,才能创作出既有历史性,又有世界性,更有艺术性的感人作品。4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利用有限的资源,克服了重重困难,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推进,采用集体考察与“化整为零”结合的方式,组织了国家画院的艺术家、理论家分陆路、草原、海上、南方丝绸之路四条线路进行了国内外考察和采风写生。目前,参与该项目的艺术家足迹遍布宁夏、青海、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内蒙古、新疆、西藏、河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等省,国外则包括印度、伊朗、希腊、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瑞士、列支敦士登、罗马尼亚、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法国、马耳他、俄罗斯、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奥地利、克罗地亚、意大利、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借鉴了丝绸之路古代美术传统和丝绸之路沿线物质文明考古发现,收集了大量一手素材,为画家进一步的创作提供了学术参考,为选题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嘉宾合影 为响应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树立精品意识,国家画院在积极组织国内外采风写生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创作草图的汇看交流,从2015年以来,已经组织数十次的“一带一路”草图汇看交流会,对艺术家采风写生的草图、创作手稿,反复进行汇看交流,并针对草图的创作理念、创作进度进行阐释汇报、交流,大家充分交流创作意见,并就创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为此,杨晓阳院长提出要“选出好画家、画出好作品、形式有突破、理论有建树”。反复的草图汇看,保证了该工程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 展览现场 2017年,创作研究部继续根据选题创作需要,组织了研究员赴云南、贵州、甘肃、陕西等地有针对地进行深入采风写生,尤其是赴甘南迭部扎尕那地区,克服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反应,深入到扎尕那一带的山区乡村写生,体察当地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貌,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获得了大幅提升,画家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天地间重新审视生命和艺术的意义。 展览现场 此次2017“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正值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时刻,以展示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展出了100余位院内艺术家近期创作的数百件作品,其中既有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创作草图、初稿、手稿,也有在采风写生中的速写、水彩、水墨作品,还有拍摄的影像资料等,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等多种类型。 中国国家画院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努力实现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探索,力求创作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艺术精品,为当代美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衷心期待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为中国美术和“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做出自己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