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境艺术网
作品搜索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 "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开幕

2017-04-10 07:46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协办的“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于2017年4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览根据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水墨意蕴、道象、融贯中西、记忆,回顾性地展出袁运生先生自1960年代至今创作的水墨、油画、铜版画等141件,以及素描、速写等习作20多件。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公开展出。在本次展览中,袁运生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三个枪手》《嫁新娘》《海边太极》《驱鬼图》,著名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原稿,以及高3.4米、长达27米的铅笔大稿等,涵盖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共16件。

  

  出席开幕式嘉宾

  

  展览开幕式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左中一,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本次展览的主人公、著名艺术家袁运生及家人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靳之林、钟涵、王宏建、孙景波、殷双喜、朱青生、费正、范梦、董一莎、刘秉江、姚钟华、苏高礼、孙家钵、尹吉男、刘巨德、王瑞、许孝师、谢东明、马路、曹力、陈文骥、西川、郑岩、赵寻、王华祥、陈丹青、刘小东、喻红等。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吴为山馆长、范迪安院长、邵大箴教授分别为展览致辞,袁运生先生致答谢辞。吴为山馆长为袁运生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致辞

  

  袁运生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展览开幕式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袁运生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代表中国美术馆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美术馆用五个展厅的规模为袁先生筹备展览,这样的规模鲜有先例。但袁运生先生的艺术是超境界的,所以也要用超规格的空间来承载这样的艺术。吴为山馆长说,看袁运生先生的艺术,很难判别他是油画家,还是国画家,我想他是真艺术家,是一个沉浸在自己精神境界里,感受传统、感受生活,在向往理想的跋涉当中的坚强的艺术家。吴为山馆长感谢袁运生先生及家属慷慨捐赠珍爱的16件作品,使其成为国家美术宝库里面的瑰宝。吴为山馆长说:“中国美术馆感谢他们,相信所有的美术家,也会感谢他。因为这些作品将在中国美术馆弘扬广大,传至于后世,让这个时代的创造、让这个时代的精神为后人所感知,这就是我们文脉的延传、文化的自信。”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院师生员工,向袁运生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画展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中国美术馆这次在吴为山馆长的高度重视下,为袁运生先生举办规模宏大的带有他的艺术历程回顾式的展览,这是我们美术界的一件学术的大事。因为藉由这样的机会,我们既可以领略袁先生几十年来在艺术上坚持探索所走过的艺术人生道路,也可以通过他的作品,特别是多种类型作品的集合,一起来探讨中国美术在当前应该具备的文化意识。他说:“相信通过大家一起观赏袁先生的展览,一起来交流中国美术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是袁先生这个展览最重要的学术意义,也是他对我们中国美术发展和美术教育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表示,关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之路,袁运生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复归等看法,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这对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如何校正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在方向上、路线上的偏差,使中国美术教育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当的吸收外来文化,更健康地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中国美术和中国文化需要提出问题,需要质疑,需要批判过去不足的地方,使中国的文化继续向前发展。邵大箴先生说:“我祝贺袁运生先生的展览,祝贺他在今后的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袁运生先生借此机会谈到中国应该有自己完整的现代艺术教育规划。他说:“中国是东方大国,我觉得中国有条件通过自己的文化资源来重建一个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我觉得这件事情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是势在必行。因为我们有充分的资源,比如,中国的青铜器体系、中国的古代雕刻、古代绘画、书法等,我想,作为中国新的美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可以承担起教材的责任。很希望能看到这个思路能在我们这代人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实施。”

  展览现场

  袁运生1937年生于江苏南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其1955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受到董希文先生的启发,在创作上并未完全贴近苏派画法的影响,而是更倾向于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画风。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袁运生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吉林省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美术组工作,期间在进行创作任务的同时,还多次外出写生,完成了60余件的木板油画作品。1974年,为了创作《毛主席在陕北》等作品,赴陕北写生,创作了《延安白描写生长卷》等精彩作品。1978年,袁运生受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赴西双版纳写生,完成了大量钢笔和墨笔线描作品,并以此为基础,1979年应张仃先生邀请,参与首都国际机场的壁画创作,绘制了《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机场大壁画。由于在画面中部大胆绘入了三个裸体傣家女洗浴的场景,在当时引起中国美术界、文化界乃至思想界的广泛争论,也正是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标志性图像之一,也让袁运生及其艺术探索广为人知。

  1982年,袁运生受到美国新闻总署“国际访问学者项目”的邀请,到美国参观访问,并被安排到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的多家美术博物馆参观,拜访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德库宁、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等,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绘画思想和语言方式。随后,他又接受北爱荷华大学、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史密斯学院、哈佛大学的邀请,作为驻留艺术家并最终在美国定居,直至1996年归国。此时袁运生接受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在宣纸上用墨、蜡、色粉、油等材料,完成了大量带有强烈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在此过程中,袁运生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中石涛的“一画论”,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即兴感受结合起来,感受两者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也是在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袁运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1996年,袁运生受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回国主持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同时,其创作思想逐渐转向为建构新的中国当代美术教育造型体系而努力。此时的袁运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考察中国传统雕塑的工作之中,他相信要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和观念体系,造型是最为基本的内容,必须能画出中国人的形象,而不是从欧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创作体系中来。他说:“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如果你的心里头有文明自觉的意识,那么创作的时候你就会很明确,你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思考。”就像他在展览的自序中所谈到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有认知才能认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吴为山馆长在展览前言中,对袁运生艺术创作中内在的思想空间,进行了深入地阐释,他写道:“根植于袁运生先生内在的中国文化经验,与其个人的性情和文化理想,毫无罅隙地完美融合在一起,最终越过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走向自我完善。他自信在生命意识、生存需求、宗教信仰、终极追求,在儒、释、道文化影响之下的造型必然有着可以延续的艺术因子,这种文化的自觉也使袁运生先生的作品中洋溢着自在与宏阔。”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序言中,就袁运生的艺术精神诉求,进行了概括性地阐述:“他在作品中寄注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切,更呈现出一位艺术赤子纯粹的心灵;他充满感性的表达和直抒胸臆的倾诉都直指艺术创造的本质,由此构成他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充满灵与魂的交响,生命与人性的交辉。”

  

  研讨会现场

  开幕仪式结束后,“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张子康、安远远、张晴、殷双喜、钟涵、孙景波、刘巨德、姚钟华、广军、朱青生、王少军、丁方、费正、范梦、刘秉江、董一沙、毕建勋等专家、学者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观众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张晴主持。

  此次研讨会,是几代艺术界同仁汇聚在一堂,各位与会专家从与袁运生不同时代的交往,把袁运生从“美院上学”、“反右”、“长春工作”、“云南写生”、“机场壁画”、“赴美生活”、“回美院对弘扬中国文明的教育思想及其文化自觉的创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讨。大家认为:袁运生艺术之路一路过来,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实践上,他把狂热的热情对中国文明自觉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几十年以来,他所形成的艺术成果不仅仅是今天在画展中所见到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他是站在20世纪以来几代艺术家探索中国艺术的高度,在中国美术馆登高呼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和文化自觉,必须在20世纪以来的艺术努力的基础上加强对本民族文明的肯定与自信。通过展览和研讨会上各位精彩的发言,让大家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我们的艺术之路:那就是袁运生艺术展的艺术主题:“走向文明的自觉”,更加明确了必须走中国自己的路。如果我们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沿着这一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么,中国艺术的在整个世界的复兴之日,也就会早日来临。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6、7、8、9号展厅,将持续至4月16日。

  前 言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变革,与20世纪中国文化和思想史的进程是同步的。卓有成就者,莫不是在汲取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回归到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观照中来。出走,是历史语境;而回归,则是文化自觉。真正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自由穿行者,实现相生相应,尤为难能可贵。今天,中国美术馆为袁运生先生举办展览,旨在研究其如何在国际艺术语境下,回归本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造型精神,独造新境而取得卓著成就。袁运生先生的艺术和求索,具有特殊而普遍的意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文革”遗风尚存的情境下,袁运生先生便以云南西双版纳的线描人物画和北京首都机场《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大型壁画引起美术界和思想界的关注。之后,于1982年赴美至1996年间创作了大量纸本水墨综合材料作品,归国后承担“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的研究工作。

  也正是在不断反思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语言结构的文化语境中,才让我们对袁运生先生的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从他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中国人文精神,我们发现他受到美国艺术影响之后,更为清晰和明确了中国文化的审美主线,并将这种理性认识,化为感性形式予以智慧性转化。这种转化使他的艺术直追源头,而涌动着不息的生命力,并展现着雄强的气度。他的作品不仅予人以强烈的情感体验,还使我们看到他鲜明的求索轨迹。

  袁运生先生的艺术生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1982年赴美国之前可以被视为传统艺术、学院艺术和现代艺术启蒙的并置时期;1982年至1996年在美国接受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的影响,开始创作大量大尺幅的与中国传统绘画有内在关联的综合材料作品,是融合时期;1996年归国后,尝试在中国传统雕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非书画系统”的视觉空间中寻求灵感和新启发的独造时期。并置、融合和独造三者相互依存,层层推进。通过展览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内在文化经验和思想经验的丰富性。

  袁运生先生在创作构思中,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一直是其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这也令其绘画中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构成关系和叙事线索。就像他所倾慕的墨西哥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的作品中所展现雄浑的、硕大的体量感一样,袁运生一直在画面中塑造着接近远古洪荒时代中的元神形象。他孜孜以求的是在精神维度和语言表现力上的碰撞。事实证明,袁运生先生在美国一直在与波洛克、德库宁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进行“对话”,只是波洛克、德库宁的艺术仰赖的是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绘画的结构、空间、形体和色彩构成的经验,而袁运生先生心中萦回的则是东方哲学的天人观。

  出生于江苏南通的袁运生先生少年时代便受传统书画艺术的熏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在张謇(1853-1926)先生的影响和营建之下,西学东渐的风潮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更传递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这座江海之城留存着中西融通的基因。该地区方言的独特,显示了其顽强的地方性格。在袁运生先生之潜意识深处,那些富有文化感的乡民老者,那些具有土地情怀的黄牛,成为他作品的母题,也成为他追忆与怀想的精神慰藉,这种地方文化的集体记忆使得他的绘画在深厚的历史感之中,在交错的时空里,散发出浓浓的乡愁。历经沧桑,油然归真,步入自我,独造境界。晚年的袁运生先生,生活在被中国古代石刻和画像砖石包围的环境之中,那飞动、悠游的瑞兽,那本然、凝定的俑子,那飘忽如丝的祥云,也使他在楚汉浪漫和盛唐之音的审美理想中遥接上古,对话现实。事实上,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探索,一直与中国艺术之间有着莫可明辨的渊源关系,应该说,袁运生先生在融合时期吸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影响时,是在西方借用东方之后的再借用。毋庸置疑,根植于袁运生先生内在的中国文化经验,与其个人的性情和文化理想,毫无罅隙地完美融合在一起,最终越过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走向自我完善。他自信在生命意识、生存需求、宗教信仰、终极追求,在儒、释、道文化影响之下的造型必然有着可以延续的艺术因子,这种文化的自觉也使袁运生先生的作品中洋溢着自在与宏阔。

  袁运生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得出今天的创新是传统的升华。我们讨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反思我们多年来的文化经验,不应该是表面的继承,而是从造型的本体、从精神的深度去挖掘。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袁运生先生的艺术及其思想,是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继续深入研究的艺术史个案。

  最后,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向袁运生先生及其家属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包括27米长的机场大壁画稿,涵盖其各个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共16件。我们将珍之、宝之,并作为精神财富予以弘扬。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