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境艺术网
作品搜索

“艺道日新——张晓凌师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开幕

2016-10-18 08:11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F25A2152

开幕式现场

“艺道日新——张晓凌师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开幕,展出了油画、国画、玻璃艺术作品84件,题材涵盖风景、人物、花鸟等。来自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华社等单位的领导、企业家、艺术家,如邵大箴、靳尚谊、薛永年、左中一、刘大为、吕章申、龙瑞、杨晓阳、徐里、吴为山、孙旭光、张士军、何东君、王镛、杜大恺、杨力舟、王迎春、卢禹舜、曾来德、张江舟、陈广川、姜宝林、张庆善、牛克诚等200余人参加了开幕活动。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640_结果

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由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得到《中国美术报》、新华书画院的大力支持。参展画家共15位,包括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潘映熹,张晓凌的弟子刘玉泉、吴洪、王艺、白宗仁、杜少虎、魏广君、葛晓成、陈立红、陶宏、李昌菊、陈明、刘立宇、董雷,他们均是活跃在美术理论和美术创作领域的年轻学者。

在开幕式上,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谈到了张晓凌与恭王府的渊源,他说:“张晓凌先生曾经在恭王府求过学、上过课,恭王府见证了他从莘莘学子成为理论家的历程。这次展览是对他学术成果的支持,也是对他一部分教学成果的展示。”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186

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致辞

在开幕式之前,不少学者已经事先参观了展览,并在开幕致辞中表达了对作品的赞赏与欣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说,此次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理论家,张晓凌以他独特的艺术见解、犀利笔锋在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次展览,他的学生呈现出了丰富的、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这十分难得。展览体现了这些青年艺术家的灵性、艺术创作取向、创新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234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认为,这个展览非常具有研究性。他在开幕式上致辞:“在恭王府最美的季节,晓凌先生和他学生带来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展览。我也是教师出身,一贯主张教学要‘器道并重、一人一品’,今天看到这个师生展,完全符合这两句话。这个画展面貌多样,既有理论家出身的画家,也有画家出身的理论家,最后殊途同归。此次展览体现出了传统师道的深意与魅力,也体现出他们于艺术之途跋涉的探索精神。”他表示,在当下世风浮躁的环境下,这样的展览值得推崇。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336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谈到,晓凌是把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三维融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性的人物,他简单、直率,敢于指出问题,不迎合。在学术方面喜欢别人碰撞、争论,这样的理论家是敢讲真话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此次展览的特点,张晓凌把他的弟子们带到这里展览,把他的资源和人脉用到了学生身上,让这些学生感受到了前辈的温暖教诲。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398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观展过后很有感触。他说:“我认为我们做理论研究的同仁,都应该画画。一方面为了自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自己对艺术的本质、原理、归类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平日的接触和了解得知张晓凌的双商都很高,从他的展出作品能看出他对艺术方面的体悟很深,更能看出其深厚文化素养、个人修养。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也是有功力和修养的。”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489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致辞

在开幕式最后,张晓凌向到场嘉宾和自己的恩师致谢。之后,他谈到自己与恭王府嘉乐堂的渊源:“我对恭王府有很深的感情,嘉乐堂曾经是我的考场,我研究生考试的复式就在这里进行。对我来说,今天同样也是一次考试。”谈到自己重拾画笔他感慨良多:“在北京的30多年,我们亲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的发生,我曾经与中国国家画院的同仁探讨过我们民族的文艺到底能不能复兴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无法替代,文艺复兴的力量在成长,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和同仁的支持下,我在最近5年把画笔拾了起来。我是师范学院毕业,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尝试,也许画得不好,但是是饱含感情去创作。”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527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各位到场嘉宾与学者参观了展厅,对参展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品多样的面貌展现出了参展艺术家活跃的艺术思维和创新意识。正如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院副院长安特·格利博达所说,张晓凌的作品给了当今时代的我们深刻的启示,在画面的创造力和对宇宙的想象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学生的作品更是向观者昭示了中国艺术持续创新和进步的传统。艺术这一全人类的语言,从来不会为肤色、阶级或者宗教信仰所限制,是人类历史中最为闪光和令人愉悦的瞬间。展览将持续至10月25日。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5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6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2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F25A2066

开幕式现场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935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939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035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086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SK__4078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01_结果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02_结果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03_结果

展览现场

(供稿:《中国美术报》摄影:孙珂、武广宇、盛鸣)

名家现场感言

靳尚谊:师生展虽然有很多,但是这次展览是一次新的探索。理论产生的时候不是指导实践的,而是对实践的总结,也就是对艺术史的书写。像此次展览这样,理论家进行各式各样的艺术实践,这个方向值得倡导。首先,理论家的思想比较活跃,在实践方面可以形式出新;另外,理论家经过艺术实践之后对艺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评论写作的准确。

薛永年:本次展览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张晓凌是新中国美术理论的最高权威王朝闻先生的关门弟子,他既是一位理论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导师。

当下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研究有一种倾向,表现为只强调学术性,不太注重艺术规律。然而就艺术规律而言,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够深刻和透彻地使之得以体现。这次展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考,即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需要互动、需要结合,这对画家和理论家的发展都有好处。

张晓凌的作品多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展现了丝路的灿烂与辉煌,体现出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学生的作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钻研中国艺术传统,传承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另一种是讨论如何创新,即使是在表现禅宗思想的时候也有新意。无论是在艺术处理、艺术媒材的发挥,还是在构思上都有新意,体现出艺术家自身独特的思考,说明了张晓凌教学的成功。

王镛:这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道器并重,一人一品的画展,每个人风貌各不相同。所有的参展画家都是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有一定实践功力的,如何将这两点进行融合,对整个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张晓凌的油画表现性较强,光色对比强烈,画面结构相对简约。国画却又看起来与他侠义的性格不太吻合,清淡、素雅,做到这些实属不易。绘画实践是对他艺术理论的辅助,要做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就要到绘画实践中去体会艺术,这也是此次画展的最大亮点。理论家若是有时间、经历和能力,适当参加绘画创作是必要的,对理论研究是一种促进和深化,纯粹理论的演绎容易脱离实际,也容易流于浅薄。不懂得绘画实践,理论和实践就永远隔着层纱。

徐里:此次展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作品都有自己的品格,令人耳目一新。高学历、有学养的艺术家投身实践,他们在艺术表达与表现过程中的追求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这也彰显了与其他展览不同的面貌,思想理论对他们艺术实践的支撑,是最重要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老师没有把学生教成一个模式,而是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今天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和东方神韵,这是当下的理论家为中国美术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面貌。这个展览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个案在理论界、教育界与实践创作的画家群当中给大家以启发,引起大家关注和研究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和走向。

龙瑞:从当下的美术界来看,特别缺乏有理论基础建设的有影响的作品。我们现在理论思想比较混乱,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的研究还不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是多了,反而少了,理论相对地边缘化。在这个展览中,他们提出了两者兼顾的形态,这种倾向非常好,恰恰反映了我们当前艺术发展的瓶颈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卢禹舜:晓凌在理论研究、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是当代很难得的有着全面修养的理论家、艺术家。从实践成果上看,他自己包括他的学生均不失在技术层面上的深入研究和在作品中的整体体现。由于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学养、修养和涵养,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研究、感悟和体察很有深度。另外,晓凌和学生的艺术实践也有着深厚的时代印记,在精神上和这个时代的人联系得很紧密,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是这个时代的画家所从事的艺术实践。总之,如果从理论家的角度去理解晓凌,应该说晓凌是更有画家特点的理论家;从艺术家的身份去理解晓凌的话,他同样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众多有理论修养的画家,做到这两点,真的很不容易。

胡伟:艺术家利用现代的文化情愫来适时表现传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理论研究,这是理论家画画所具有的最大优势。我认为这个展览品格很高,通过展出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参展的这些理论家在绘画时都很放松,正如杨晓阳在开幕式中所说的,理论家画画很放松,纯艺术家在理论研究后画出的作品也很放松,理论研究让他们放掉了捆绑其创作的那根“绳子”,这样在创作时就不会局限于那一笔一墨,这样会有大局观。我总结这个展览有大局观,值得称道。

张江舟:此次的参展画家都是张晓凌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学习过绘画创作,如此说来,他们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绘画实践经验,其作品和仅从事绘画实践的画家的作品截然不同。虽然从绘画技巧本身讲,可能不如一些画家娴熟,但在他们的画中,多了对绘画及其相关课题的思考,其中有情绪、有感觉、有观念。我认为,这就是读书人来画画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也是其最珍贵的地方。晓凌先生的画,有很强的精神气息。显然,这是代表着张晓凌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当代文人的基本审美选择和审美判断,这是他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从整个画展来看,都具有这样的特征。这些画作中显露出创作者的思考,不是人云亦云的。

姜宝林:今天看了晓凌师生展很兴奋、很高兴。在我们的印象中晓凌是一个理论家,虽然我知道他以前是画油画的,但从没看过他的作品。这次看了他的油画作品大开眼界,没想到一个理论家画出如此专业的油画,具有相当的高度,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通过实践又总结出理论,将理论和实践统一到一个人身上这就体现出整个的绘画发展规律。他夫人潘映熹的作品画得非常好,温馨、文雅,富有现代感,又有笔墨趣味,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的作品各有千秋,虽然画种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艺术思考、艺术修养和功利都不错,这个展览在我的意料之外。

赵卫:作为同事,我对张晓凌是很熟悉的,但更多的是熟知他作为理论家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他的这次展览充满了期待,希望看看这位在理论上一贯以大胆、前卫、“时尚”著称的学者,在从事创作时,会是什么样的面貌?而展览上呈现出的作品,也的确是很令我吃惊的:我没想到的是,这位学术上非常大胆的理论家,他的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却是这样传统的气质。这也使我思考:也许,所谓的前卫、时尚,与传统、学院并不是那么截然不同,二者之间,在割裂的表象之下,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

王迎春:张晓凌一直是一位优秀的理论家,这次画展很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更难得的,是他的学生们也都是成熟的理论家或艺术家,这是这个展览的不一般之处。很多画家在创作中,过多地追求技术、讲求功力。所以观看者在看他们的画时,也会从这些方面来要求。本次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立意,展览中的许多作品立意很高。一个画家,功夫再深、技巧再高明,最终还要有好的立意。就像“一人一品”这个说法一样,我认为这些画有思想、有哲理,首先考虑到立意,然后才是表现、技巧等。

纪连彬:我知道晓凌院长画画,但他深藏不露,我们一直没有见过他的作品。直到今天张晓凌师生作品展开幕,我怀着迫切的心情看这次展览。我发现他的作品既有水墨也有油画,既有人物也有山水,作品的画种、题材全面丰富,美术创作如此跨界,反映了他艺术的综合修养和高度。正所谓器道并重,情商智商都很高,他这种情况在艺术界是少有的。晓凌展出的作品以他从丝绸之路考察回来之后的创作为主,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他在推进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过程中立下功劳,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看出他对丝绸之路的文化见地。

张敢:这个展览和其他展览相比,更多的是参展艺术家身份的区别,从展览可以看出,他们都将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结合地很好。美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不是一个行当,但是却结合得很紧密,如果对画没有很深刻的见解,对美术理论的研究也很难透彻。张晓凌院长的学生能有今天的成绩,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对学生美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两方面训练的结果。

梁占岩:张晓凌是我的老兄,我敬重他的学识、为人,他是一位有名望、有成就的艺术研究者。举办这次的展览是很意义,学生和自己的老师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某种学术的、心性的交流,这是每个学生的福分。展览中每位参展艺术家的面貌都不一样,正所谓“一人一品”,每个人都在寻找归根的道路,绘画中的语言、图示与创作者的秉性、内心的知觉等等元素是相互关联和贯通的,在多方共同作用下才能让艺术的本能在人心中苏醒。这个展览营造了一种气场,让每个人在其中互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因势利导。而大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学术上的硬度,让艺术的对话不止于沦为“铁锤砸棉花”,更像是硬碰硬,展示出了艺术的力量。

谢小铨:此次展览的主题是“艺道日新",这个题目非常贴切,恰恰体现出艺术创作之道的新趋势,那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不仅仅是墨戏,而更是一种全情的探索。可以说这既是我们当代文化大繁荣的结果,这也继承了我国千百年来的文人艺术创作的历史文脉。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参展作品有着极高的文人审美意趣,更焕发着学人理性的光辉。

何加林:张晓凌是画家出身,又用大半生做了理论研究,这次展览,也是他对早期创作的延伸,体现了他在理论研究之后重新梳理和创作的过程,也展示了他人生的多元性。张晓凌的学生有的画家出身、有的理论家出身,而且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研究,经过他理论的培养,他们在作品的表达当中更多地倾向于对文人画的追求,对文化内在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表达,这与他们读书、研究、写作有直接的关系。在恭王府这个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所办展,也说明他们对文化的诉求和回望,同时,当代美术界很多人思想摇摆不定,不知道要追求什么,这次展览反而对这种混乱的格局有引导作用。

陈池瑜:张晓凌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教育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画院培养了一大批学生。理论家带着学生办画展,这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创造。在作品方面,张晓凌本人和他的学生的作品各有风格特点,其中一些新作品的创作是与其他展览是不一样的。其中张晓凌的油画十分气派,有一定的思想,有一部分画作是带有一些宗教题材,将其融入到天空、云彩和大自然的背景里,能够感觉到一种自然的生命力和生命的神秘感,在用笔方面则比较大胆、笔触感强,将形势与精神很好的结合。

牛克诚:张晓凌是当代中国美术界重要的美术理论家,他最初以原始美术作为他理论研究的起点,之后参加了王朝闻先生主持的《民间美术》的编纂工作,后来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中国当代美术现状的观察研究,他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作为一位理论家,他和他的学生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一种思想的引领和创作方法论的引导。今天的展览作品,一人一品。他们每个人从自己的学养、素养和现实观察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的语言。张晓凌的学术思想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影响,学生注重捕捉当代艺术创作的前沿信息,来把握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这些作品都很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郑工:参加展览的艺术家都有绘画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绘画表现风格,这个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人一品,它体现出的开放性的特点,正是理论教师带给学生最重要的结果。理论是帮助人们思考艺术问题的,在自己思考问题范围中能形成自己的观念,不仅解决艺术研究问题,对艺术创作实践也有帮助。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诲,学习老师的表现语言和技法后,要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过程,而在张晓凌这里,他教给学生自己完成这个过程,所以学生的独立性更为突出。

高天民:以往我们经常看到画家和他的学生举办展览,而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理论家举办师生展。理论对于画家来说,是重要的修养;而理论家从事绘画实践,往往能够把其理性的认识运用至绘画之中。理论研究和绘画实践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像今天,我们有实践类的绘画博士,正是为了让画家能够有更好的修养。理论研究和绘画实践相互补充,这个展览就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画家还是理论家,正应该增强自己的理论研究或绘画实践的能力,让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

王鲁湘:这是一场很特别的展览。理论家创作是展览第一个特别之处。第二个特别的地方是,这是一个师生展,而从展览现场的作品看,它们之间却看不到师门群展中常见的、创作上的相似性。这也是展览之前让我们很期待的一点,今天揭开面纱,我们看到的是各有面貌的一种状态,不仅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因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各不相同,甚至连画种、创作门类都不同。第三个特别之处,是这些创作者大多都是美术史论方面的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相互交错,真正形成了杨晓阳所说的“一人一品”。

另外一个让我更惊讶的,是今天展示出的张晓凌院长作品的“庐山真面目”。油画、彩墨、写生,展现了全面丰富的面貌风格。其油画作品令我印象更深刻,作品虽然运用的是具象的手法,但是有着非常明显的象征主义的韵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者画画时的兴趣点何在,看出他对历史、对时空、对存在的一种沉思,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非常突出。而且这些作品的基调中,有一种悲剧的色彩,苍茫、响亮、壮美、深邃。作为朋友,我认为张晓凌应该好好地画下去。

张庆善:这一师生展,首先我感到很吃惊,然后更为张晓凌高兴。我和张晓凌是多年的同事,知道他书法的功力了得,尤善魏碑,但今天看到这个展览,我还是大吃了一惊。就像开幕式上几位先生所说的一般,他和学生们的作品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绘画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不再比拼技巧,而是要看内涵,或像普通老百姓所说的那样,“看想法”。晓凌先生的画给我的感觉正是“有想法”。今天他率领学生举办这个展览,当然不是仅仅展示这些作品,更为中国绘画在未来的探讨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

王永亮:看了晓凌院长和学生们的展览,让我感觉眼前一亮。至少可以说是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展览的。晓凌是理论家,他的学生也都是跟他学习理论,并没有跟他学过绘画,但是他的理论思想影响和引导了学生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走向。这些学生的作品从艺术面貌和艺术个性的张扬上十分像他,又都具有个人特色。可以看出,每一位参展画家都在思考如何把艺术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他们内心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所以,从他们的审美情趣到他们的艺术样式都是令人感到欣喜的。

(记者:李健秋、刘晶、任旭、王雯雯、张婷婷、殷铄、吕婷茹、崔晓蕾、曾点、金新、刘肖肖、张玉、刘寻美、谢斯璇、颜培大、王彩、傅梦妮、贺玮集体采写)

作品赏析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张晓凌 王朝灵迹 布面油彩 100cm×150cm 2016年_结果

张晓凌 王朝灵迹 布面油彩 100cm×150cm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潘映熹 荷语 纸本彩墨 30cm×30cm 2016年_结果

潘映熹 荷语 纸本彩墨 30cm×30cm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刘玉泉 吉色秋景 纸本水墨 138cm×68cm 2016年_结果

刘玉泉 吉色秋景 纸本水墨 138cm×68cm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吴洪 修竹 纸本水墨 30cm×30cm 2016年_结果

吴洪 修竹 纸本水墨 30cm×30cm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王艺 观蝶图  纸本设色 18cm×41cm 2016年_结果

王艺 观蝶图 纸本设色 18cm×41cm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白宗仁  百仭云峰 137cm×68cm 水墨纸本 2016年_结果

白宗仁 百仭云峰 137cm×68cm 水墨纸本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杜少虎 西厢记 纸本彩墨 68cm×68cm 2014年_结果

杜少虎 西厢记 纸本彩墨 68cm×68cm 2014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魏广君 平安鸿禧图 纸本水墨 136cm×68cm 2015年_结果

魏广君 平安鸿禧图 纸本水墨 136cm×68cm 2015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陈立红、李德辉 静物系列 油画 2016年_结果

陈立红、李德辉 静物系列 油画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葛晓成 无题 布面油画120cm×150cm 2016年_结果

葛晓成 无题 布面油画 120cm×150cm 2016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陶宏 彼岸图  布面油画 40cm×40cm 2015年_结果

陶宏 彼岸图 布面油画 40cm×40cm 2015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李昌菊 人物肖像 布面油画 40cm×40cm 2014年_结果

李昌菊 人物肖像 布面油画 40cm×40cm 2014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陈明 塔公寺的喇嘛 水墨设色 70cm×46

陈明 塔公寺的喇嘛 水墨设色 70cm×46.5cm 2015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刘立宇 青未了 玻璃铸造 80cm×5cm×30cm 2013年_结果

刘立宇 青未了 玻璃铸造 80cm×5cm×30cm 2013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董雷  蜀乡藏幽景  136cm×68cm  2016年_结果

董雷 蜀乡藏幽景 136cm×68cm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