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劲笔骨力 淡墨神韵 ————谭崇正先生作品欣赏2015-06-19 08:26
谭崇正,1968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湖北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北省国画院艺委会主任,湖北大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凤凰岭书院赵建成工作室画家,北京水墨行动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拜石图 68cmx68cm “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获奖者 ——谭崇正教授独家采访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湖北省美协实习记者 许成成 7月22日,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美术馆开幕。展览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壁画、漆画等数个画种,此次省美展经大展评审委员会评审,在1300多幅作品中,最终评选出金奖作品10件。 8月15日我对“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获奖者、“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入选者、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谭崇正教授进行了采访。 金奖作品:墨华氤氲 180cmx180cm 纸本水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览入选作品) 许成成(以下简称“许”):谭老师,在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中您的作品获得了金奖,我在欣赏您的作品《墨华氤氲》时深刻的感觉到您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您能谈一谈您绘画风格的形成和感想吗? 谭崇正(以下简称“谭”):这种风格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我在绘画这条道路上30多年,这种风格的形成其实只有10多年,也是偶然发现并逐渐完善的。 20多年前看到吴山明老师的画,感觉特别好,吴老师用的宿墨法十分独特,我很感兴趣。2006年我去杭州中国美院拜访吴老师时,我的这种绘画语言就已经形成,我将带去的作品拿给吴老师看,他很感兴趣,毫无顾忌的当着众人用舌头舔了舔没有装裱的画,确认是生宣纸所画后问我是怎么画的,我笑着回答:“研究了您的绘画18年,您怎么画的我就是怎么画的”。其实我和他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我用的是胶墨而吴老师用的是宿墨,人物造型和画面构成方式也有较大区别,这种画法能获得吴老师肯定我很高兴。 这种没有颜色的纯水墨语言看着很容易,但是要熟练驾驭它却是很难的。我深知艺术史是艺术形式的转变史,北宋荆、关、董、巨,南宋李、刘、马、夏,元四家、明四家、四僧等,他们都画山水画,山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画法不一样了,他们各自形成了很强的个人面貌,才被美术史留下来。那些没有个人面貌的画家有的尽管也画得很好最终还是难逃被美术史淘汰命运。 水墨上色的传统技法我画了有20多年了,像黄胄、刘国辉等先生那种传统的绘画风格我是下过很大的功夫的,蒋兆和、王子武、杨之光等的写实人物画,我更是情有独钟,拿着他们的画册更是一幅也不放过,整本整本的临摹,20多年下来,能很熟练的控制整体画面和刻画细节。但自从发现我现在用的这种表现形式以后,我就毫不犹豫的放弃了颜色和一部分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坚持现代人物画语言的探索,尽管作品开始阶段难以被常人接受,市场也不认可,但我还是一意孤行的坚持下来,当然其中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三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的展览,近十次获奖的经历,大大提升了我坚持下去的自信心,十几年来我也越画越熟练,越画越精致,就形成了我今天的绘画样式了。 我很欣慰的是在去年北京做展览时,凤凰卫视主持人、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王鲁湘先生对我的画很赞赏并题词:“古今齐妙”;著名艺术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老师给我的画题词:“水墨雅淡自有神来”、“劲笔骨力,淡墨神韵。内美静参,民生天问。”都是对我水墨探索的最好鼓励。 许:您是否对民国类型的题材“情有独钟”? 谭:对!但不仅是情有独钟,画画需要“投机”的(笑)。比如说,画画要得很好有多种途径。每个画家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机遇灵活处理。 从形式来说,如果写实能力很强画家,就采取实打实的功夫去画,就能取得比一般的人水平高很多的作品,如蒋兆和、王子武、赵建成就属于此类画家;如果画家对形式很敏感,就从艺术形式语言如点、线、面及画面构成的凝炼中去创作作品,如吴冠中先生就是驾驭形式的高手;再一种就是从绘画材料入手进行突破,也能取得非常独特的画面效果,如吴山明先生用宿墨表现就属于这一类。还有诸如夸张变形能力、对颜色的驾驭能力等,画家都应根据各自条件发展,找对了就能事半功倍。 另外还有可以从题材上下功夫,同样水平的画家画不同的东西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国的传统民居、传统服饰、紫砂壶、明式家俱等,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接受,中国人都知道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如果画功好一点的话就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画家选择的题材内容带有文化性就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他的作品就更能突显出来获得成功。 我为什么喜欢民国的题材,是因为民国人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代表,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公众所接收。就像拍戏一样,很多泡沫剧看完后就已经不记得故事情节,而经典性的比如说拍毛泽东的戏,只要演员长得像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如果演员的演技再高一点,就能比演普通人的演员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毛泽东是名人,名人本身就是戏。在《墨华氤氲》中我如果把画中的人物画成普通人,肯定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选择历史名人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作为我这幅画的切入点。 当然刻画历史名人形象是需要绘画功底的,在《墨华氤氲》中,画吴昌硕要像吴昌硕,画潘天寿要像潘天寿。这幅画展览时潘天寿的儿子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看过后,说他的父亲当年就是这个样子的。浙江一个80多岁退休的政协领导看过这幅画后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提到画中的三人他见过其中的黄宾虹和潘天寿两个,的确是刻画的惟妙惟肖。为画好这幅画,我翻阅过很多历史资料,可也只找到了一些头像的图片,全身着衣的都不是很理想很难用上,所以衣服不得不另想办法,道具也需要自己来搭配,阅读了很多相关的文字史料,找了很多同时期的图片,斟酌了很久才确定下来,每一个道具也都要经得起推敲。其中椅子、茶具、书、花瓶、扇子、茶几等可都不是随便选用的,为了找到符合他们身份的道具,我找了很多图片,仅钟、花瓶、窗子等就找了100多个样式,人物形象、道具、服饰找齐后怎么组合更合理又是一个大难题,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吧,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想想真是来之不易。 许:您是如何经营画面的? 谭:这主要是画面的处理问题,也就是主与次、虚与实、多与少、大与小的问题。一般一个画面肯定有主次,主次是通过相互对比出来的。比如说我需要突出人物的面部的话,主体亮时我就用暗背景衬,主体暗时我就用亮的衬,互相衬托,背景不为主体服务效果肯定不好。例如《墨华氤氲》中肯定是以人物为主,那么就要突出人物,背景的设计就必须能不能突出人物来展开,人物画深颜色就得用浅调去衬托,人物画浅颜色就用深调去衬托。《墨华氤氲》中黄宾虹的头部就是用白底衬托,吴昌硕的头部周围都是亮的,潘天寿及三个人的整体形象都是用这种对比的办法使人物形象凸显出来的,画面的背景、道具都是为表现三个人服务的。画中横线、竖线、黑白块面以及笔墨的干湿浓淡处理更加强了画面的形式感,使这幅作品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很好地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要求。 许:可以谈一谈您在绘画道路上的绘画经历和创作历程。 谭:我们的年代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在我15岁初中毕业就上了师范学校,没有高考压力,毕业后就可以当老师没有就业压力。在师范学校里语、数、外不重要,体、音、美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才华反而受到重视,因为在当时更看重谁有才华。我喜欢音乐和美术,小提琴和二胡都可以演奏,最后还是对绘画兴趣更浓烈。当时学美术没有什么书,就只有几本基础教材,碰巧83年我就买到了一本芥子园的山水画卷,爱不释手每天临习,用卫生纸代替宣纸,临了很多遍。在我不会画几何体和静物的时候就在画传统山水,在我不会画石膏像的时候就会画梅、兰、竹、菊了,没想到无意中就步入了传统中国画的正道(笑)。 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在我老师的点拨下去考美院,考了6年,在1988年专业文化课都考过了但没有被录取。直到1992年考进了湖北美院专科。凭借着我长期的刻苦练习,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我1994年的专科毕业创作拿到了全国美术院校学生毕业作品比赛的二等奖,并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报发表了,彩印的,可是高兴坏了(笑)。毕业后就去广东工作,开始画铁皮广告。过去的喷绘很贵,一个平方200元相当于现在的2、3千元,因此商人们都选择刷油漆来画广告。我画过广告一般都300平米最小的也有50平米,特别能提高大幅绘画的驾驭能力。 2000年又考进了湖北美院的进修班继续学习深造,我当时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上学时就有幸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湖北美院还给我发了1400元甲等奖学金,也正因为这个荣誉我才从阳新师范调到湖北师范学院(笑),在湖师工作了10年,继续探索水墨语言,画了两千多幅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也曾多次获得全国美展的铜奖、优秀奖。现在来到湖北大学这个更高的平台,要求也更高了,我得投入更大气力水墨,水墨,再水墨(笑)…… 小结:谭崇正教授是一个成熟的画家,一个个性鲜明的画家。在谭老师的绘画作品中人物、椅子、茶具等都成为了文化符号,承载着谭老师对水墨人物画的独特追求,传达水墨画的文化品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谭老师潜心研究探索其自己的绘画风格,坚守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绘画风貌。最终,他找寻到从山水画到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定位,创造出了游走于现代写意和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独特水墨人物画。 作品欣赏: |